微故事+閱讀分享: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阿強),人稱(頹廢強),年過三十,遊手好閒,終日沉溺於電玩、漫畫等次文化之中。他奉行(人生躺平主義),認為努力只是庸人自擾。
這天,阿強閒逛書展,無意間瞥見一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名聳動,直擊阿強內心:"莫非此書能解救我於水火?"
他隨手翻閱,初讀時頗為讚賞:"嗯,這本書有點意思,將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說得頭頭是道,理論也算深入淺出,容易理解。"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阿強的眉頭越皺越緊:"事情真有這麼簡單?書中強調環境決定論,那我的基因呢?難道我天生就是個廢柴?而且,若真要怪罪原生家庭,豈不是要我對父母興師問罪?這可萬萬使不得。"
阿強越想越迷惘,不禁喃喃自語:"這本書,說穿了,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心靈雞湯?看似有理,實則空洞,真能幫助我改變嗎?"
此時,一位身著唐裝,仙風道骨的老者緩緩走來,笑著說:「這位年輕人,你與此書有緣,但此書並非你的解藥。」
阿強詫異:"此話怎講?"
老者摸摸鬍鬚:"此書雖言之鑿鑿,實則過於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容易使人陷入對過去的執念,反而阻礙了當下的行動。真正的解脫,在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並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阿強聽得一愣一愣的,心想:"這位老先生,莫非是隱世高人?"
老者接著說:"與其沉溺於過去的傷痛,不如放眼未來,活在當下。老衲這裡有一本《無為而治心經》,贈予有緣人,望你參透其中奧妙。"
阿強接過《無為而治心經》,翻開一看,只見扉頁上寫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阿強似有所悟,頓時心胸開闊,不再執著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決定活出自己的精彩。
微故事完!
書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作者: Oliver James 奧利弗·詹姆斯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語言:簡體中文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由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所著,康潔譯,詳細探討了原生家庭對個體心理發展的深遠影響,尤其是非正常家庭環境如何塑造人的性格、情緒模式及精神健康。
1. 內容架構與主題
本書從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切入,強調雖然基因對個體有一定影響,但環境,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對心理和行為的塑造更為關鍵。作者以大量科學研究、臨床案例及名人心理傳記為基礎,系統性地分析了:
*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指出基因決定論過於簡化,環境與教養方式對心理發展影響巨大,尤其是早期0-6歲的經歷。
*家庭劇本與角色:每個人在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這些角色塑造了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
*良心與依戀模式:探討3-6歲良心的形成及0-3歲依戀關係的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纏人型、混亂型),並說明這些早期關係如何影響成人的人際互動。
*自體感與人格障礙:分析0-6個月形成的自我感知與人格障礙的關聯,指出早期的照護缺失可能導致人格障礙。
*成為自己劇本的作者*:提出通過內省、心理治療、自我暴露等方法,個體可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2. 重要科學發現與觀點
* 童年早期的虐待和忽視會改變大腦結構,如海馬體積縮小,影響情緒調節與精神健康。
*皮質醇水平的異常與童年經歷密切相關,影響成年後的應激反應。
* 同卵雙胞胎研究顯示,兄弟姐妹間的差異更多源於不同的教養方式,而非基因。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與童年遭受虐待的關聯性極高,環境因素不可忽視。
3. 實用建議與練習
書中每章末尾附有自我審視練習,幫助讀者反思童年經歷如何影響當下的自我,並提供具體方法如心理治療、創作、遊戲等促進內省和改變。
4. 作者觀點與社會批判
作者批判了現代社會中物質主義和自私資本主義對家庭和育兒的負面影響,指出政策缺乏對兒童情感需求的關注,呼籲社會重視早期教養,改善兒童成長環境。
關於作者: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與跨領域創作者,身兼臨床醫師、精神分析專家、媒體人及暢銷作家多重身份。憑藉其深入淺出的心理學普及工作,他獲得了《泰晤士報》「國民心理學家」的稱號。
在專業領域,他專注於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長期影響,並以批判性視角探討社會文化與心理健康的關聯。其代表作包含: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Not in Your Genes)——挑戰基因決定論,剖析家庭動力的深遠作用
《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Juvenile Violence in a Winner-Loser Culture)——解析競爭社會如何形塑青少年行為
《沙發上的不列顛》(Britain on the Couch)——結合著作與紀錄片形式,揭露現代英國人的集體心理困境
詹姆斯擅長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大眾語言,透過多元媒介推動心理學的社會對話。
記得: 我的分享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但請記得,不管是健康資訊,書籍的分享,都是參考。每個人都不同,身體結構,思想價值,接受能力都不一樣的,更不要弄得神化。最想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身心都感到舒適。
全篇文章完!
寫作日期:2025年6月26日
完成時間 : 14:41pm
文. 東加豆
我除了寫微故事和閱讀分享,還製作有聲書,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
喜歡我的文章嗎?盼得到您的支持、點讚,或分享我的文章,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https://tonkabean.me/支持與鼓勵/
關於我:https://tonkabean.me/
其它閱讀分享:
https://matters.town/@tonkabean/collections/Q29sbGVjdGlvbjozODU
我的故事選集
https://matters.town/@tonkabean/collections